开云体云app(中国)有限公司
咨询热线:400-123-4657
网站公告: 诚信为本,市场在变,诚信永远不变...

24小时全国服务热线

400-123-4657

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是问题, 请随时与我们联系

查看联系方式>>
第二系列 当前位置: 首页 > 产品中心 > 第二系列

古诗词赏析 |《西洲曲》佚名 |「南北朝」‘开云体云app’

点击量:981    时间:2023-10-04

本文摘要:教科书式品鉴诗词,唐诗宋词品鉴的第294首古诗词​《西洲曲》佚名忆梅下西洲,折梅寄江北。

教科书式品鉴诗词,唐诗宋词品鉴的第294首古诗词​《西洲曲》佚名忆梅下西洲,折梅寄江北。单衫杏子红,双鬓鸦雏色。西洲在那边?两桨桥头渡。日暮伯劳飞,风吹乌臼树。

树下即门前,门中露翠钿。开门郎不至,出门采红莲。采莲南塘秋,莲花过人头。

低头弄莲子,莲子清如水。置莲怀袖中,莲心彻底红。

忆郎郎不至,仰首望飞鸿。鸿飞满西洲,望郎上青楼。楼高望不见,尽日栏杆头。

栏杆十二曲,垂手明如玉。卷帘天自高,海水摇空绿。海水梦悠悠,君愁我亦愁。

南风知我意,吹梦到西洲。白话译文:忖量梅花很想去西洲,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。

(她那)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,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。西洲到底在那里?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。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,晚风吹拂着乌桕树。

树下就是她的家,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。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,便出门去采红莲。

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,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。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,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。把莲子藏在袖子里,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。

忖量郎君郎君却还没来,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。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,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。

楼台虽高却探望不到郎君,她整天倚在栏杆上。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,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。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,如海水般激荡着一片空空平常的深绿。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,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。

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,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(与她相聚)。注释解说:(1)《西洲曲》:选自《乐府诗集·杂曲歌辞》。这首诗是南朝民歌。

西洲曲,乐府曲调名。(2)忆梅下西洲,折梅寄江北:意思是说,女子见到梅花又开了,回忆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会的情景,因而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给在江北的情人。下,往。西洲,当是在女子住处四周。

江北,当指男子所在的地方。(3)鸦雏色: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。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发亮。

(4)两桨桥头渡:从桥头划船已往,划两桨就到了。(5)伯劳:鸟名,仲夏始鸣,喜欢单栖。这里一方面用来表现季节,一方面暗喻女子孑立的处境。(6)乌臼:现在写作“乌桕”。

(7)翠钿: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。(8)莲子:和“怜子”谐音双关。

(9)青如水:和“清如水”谐音,隐喻恋爱的纯洁。(10)莲心:和“怜心”谐音,即恋爱之心。(11)望飞鸿:这里暗含有望书信的意思。

因为古代有鸿雁传书的传说。(12)青楼:油漆成青色的楼。唐朝以前的诗中一般用来指女子的住处。

(13)尽日:整天。(14)卷帘天自高,海水摇空绿:卷帘眺望,只瞥见高高的天空和不停激荡着的碧波的江水。海水,这里指浩荡的江水。

(15)海水梦悠悠:梦乡像浩荡的江水一样悠长。品鉴鉴赏:心思巧藏,以行动展现心境“折梅寄江北”,女主人公折梅一枝,唤起对已往西洲梅下相会的回忆,因忖量情人想去西洲,于是穿上了“杏子红”的“单衫”,梳起了“鸦雏色”的头发。

一折、一穿、一梳,行动看似随意,却展现出痴心女子对爱人忖量之深的心境。诗歌的第七句至第十二句,写出少女沉醉于忆念、相思中。风吹叶落,她误以为情人足音,乃“门中露翠钿”,从门缝中探出头期待情人的到来。一“露”,流露了急切、含羞的少女情怀,但情人依旧是无影无踪,心中的焦虑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。

“开门郎不至,出门采红莲”,为了掩过邻人的线人,只好托故出门去采莲。现在的她,百感交集:深切的忖量,失意的感受,受窘为难的心态,一起涌向心头。这种怕羞的姿态,渴慕相思的神色,一系列巧作掩饰的行动,描绘的惟妙惟肖,跃然纸上。

于平常的行动中,巧妙地描画出女子微妙的心理,及对恋爱胸怀一颗赤诚之心。托物寄情,巧借景物吐真情“我寄愁心与明月,随风直到夜郎西。

”(李白)“仰头看明月,寄情千里光。”(民歌《子夜四时歌》)这些诗句是托月寄情,而这一作品则是托“梅”托“莲”来表达相思。“忆梅下西洲,折梅寄江北”,折梅表达忖量之情,以自然景物起兴。

“莲花”、“莲子”、“莲心”,由外而内“彻底红”。“莲心”即“怜心”,“彻底红”即红得透彻,喻恋爱的赤诚坚贞,语意双关。“忆郎郎不至,仰首望飞鸿”,鸿雁可传情,然而,“鸿飞满西洲”,却没有传来情人的音讯,极写相思之深;“海水梦悠悠”,“海水”“悠悠”,喻终年的相思没有穷尽,托物寄情。总之,诗歌善于以眼前的寻常之物,或起兴抒情,或比喻言志,或语意双关,婉转倾吐真情,耐人寻味。

时节变迁,巧用民间词语早春时节可“折梅”,春夏之交穿“单衫”,仲夏之时“伯劳飞”,于初秋“采红莲”,值仲秋“弄莲子”,到深秋“望飞鸿”。诗中巧妙地运用民间富厚的词语,讲明了季节的变换,条理井然,时序渐进。女子相思纪念的深情,娓娓动听地叙述在诗的字里行间。

连任而下,巧“接字”全诗三十二句,四句一解,用连任而下的接字法,顶针勾连,技法之“巧”,真令人拍案叫绝。“日暮伯劳飞,风吹乌臼树。

树下即门前,门中露翠钿”,“低头弄莲子,莲子清如水”,“忆郎郎不至,仰首望飞鸿。鸿飞满西洲,望郎上青楼”等等诗句,如此环环相扣,接字成篇,不仅声情摇曳,情味无穷,而且节奏和谐,优美动听。

整体《西洲曲》,五言三十二句,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。全文情感十分细腻,“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,清辞俊语,连翩不停,令人‘情灵摇荡’。

”《西洲曲》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。首句由“梅”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优美回忆以及对情人的忖量。自此,纵然时空流转,然而忖量却从未停歇。

接下来是几幅场景的形貌:西洲游乐,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、色泽照人;开门迎郎,满怀希望继而失望,心情跌宕;出门采莲,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喜爱与忖量;登楼望郎,凭栏苦候,寄情南风与幽梦,盼愿与情人相聚。这其中时空变化,心情也多变,时而焦虑,时而温情,时而甜蜜,时而惆怅,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缱绻。艺术特点一是善于在动态中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。

好比“门中露翠钿”一句,生动形象地通过行动表达出了人物的心情,而“采莲南塘秋”六句,是全篇的英华所在,它集中笔墨形貌主人公的含情姿态,借物抒情,通过“采莲”“弄莲”“置莲”三个行动,极有条理地写出人物情感的变化,行动心理形貌细致入微,真情感人。二是叠字和顶真的运用。“开门迎郎”场景中,四个“门”字的叠用,强化了女子急切盼愿心上人的到来,而不时从门缝向外张望的焦虑心情。

“出门采莲”场景中,又连用七个“莲”字,着意渲染女子缱绻的情思。而顶真的运用使得句子灵活生动,朗朗上口。三是双关隐语的运用。

双关隐语,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一个显明的特征,它在诗经时代的民歌和汉魏乐府民歌中很少见。一说“莲”与“怜”字谐音双关,而“怜”又是“爱”的意思,隐语极言女子对情人的爱恋。同时,“莲子清如水”表示情感的纯洁,而“莲心彻底红”是说情感的浓郁。

这些双关隐语的运用使诗歌显得蕴藉多情。主旨辨析01这首《西洲曲》,郭茂倩编的《乐府诗集》收入“杂曲歌辞”类,认为是“古辞”。而《玉台新咏》作江淹诗,但宋本不载。

明清人编的古诗选本,或作“晋辞”,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。这个问题,很难成定论。

但从内容和气势派头看,它当是经文人润色改定的一首南朝民歌,十分精致流丽,广为后人传诵。02此诗以四句为一节,基本上也是四句一换韵,节与节之间用民歌习用的“接字”法相勾联,读来音和谐美,声情摇曳。

主要写一个少女,刻划她忖量情侣的炽热而微妙的心情。然而,它既不是以少女自述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写,也不作诗人第三人称的客观形貌,而是让这位少女的情侣用“忆”的方式来抒写,所以全诗都作男子诉说的口吻。厥后杜甫的《月夜》,写诗人对月纪念妻子,却设想妻子对月纪念自己,正是使用同样的手法。

通过她的种种情况的形貌,生动地塑造了一位漂亮轻灵、纯洁多情的少女形象。这是全诗在艺术构想上的总的设想;若不这样明白,那将是越理越乱,最终酿成一团乱麻,使人读来神秘模糊,造成似懂非懂的印象。

03《西洲曲》的语言一如民歌的清新质朴而少用事典,所以其难明并不在字词的生僻、艰涩,而是整首诗的诗意难以获得一个领悟全篇的畅达的解释。之所以如此,乃是因为诗歌所涉时间、所在、人物、情节等,都有幽暗不明之处,难以获得一个一致的解释。也许正因如此,“有人说这诗是若干短章的拼合,内容未必是完整统一的”(余冠英《谈西洲曲》)。可是余先生又说:“这话我却不敢信,因为诗的起讫都提到‘西洲’,中间也一再提到‘西洲’,明白首尾可以贯串,全篇一定是一个整体,且一定道着一个与西洲有关的故事。

”可以说,如果《西洲曲》不是一个整体,那么所谓“《西洲曲》标志着南朝民歌在艺术生长上的最高成就”,便无从谈起。因此,求得《西洲曲》诗意的完整而畅达的解释,便直接关乎其文学史职位的评价。也正是在这个问题上,对《西洲曲》这篇名作的“料想”远未完成,而不仅仅是一个“诗无达诂”的问题。

04余冠英先生在《西洲曲》的注释中说: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对所欢的思和忆。开头说她忆起梅落西洲那可纪念的情景,便寄一枝梅花给在江北的所欢,来唤起他相同的影象,以下便写她从春到秋,从早到晚的相思。诗中有许多辞句讲明季节,如“折梅”表早春,“单衫”表春夏之交,“采红莲”应在六月,“南塘秋”该是早秋(因为另有“莲花过人头”),“弄莲子”已到八月,“鸿飞满西洲”即是深秋情形。05这一具有经典性的解释,至少意在解决这样三个问题:第一,这首诗是一个多情女子对自己情郎的忖量之歌。

游国恩先生曾以为《西洲曲》从开头到“海水摇空绿”句皆为男子口吻,只有末四句为女子自道心事 ;叶玉华先生则认为全诗部是女子的口吻。余冠英先生确定“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对所欢的思和忆”,而以为“篇末四句固然是女子的口吻,这四句以上却不妨都作为圈外人的叙述”,可以说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,研究者已无疑义。第二,诗中女子居于江南,而其情郎住于江北,西洲则是二人配合纪念的地方。

余先生说:“西洲虽然不是诗中女子现在居住之地,也不是男子现在居住之地,它是另一个地方。……它何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江中的洲呢?”第三,这首诗写的是“四季相思”。06显然,上述三个问题正是明白《西洲曲》的关键。如果说,第一个问题已不成问题,研究者早已取得共识;那么,后两个问题虽很少有人再有疑问,可是,要想领悟全诗,其中仍有阻隔。

首先,女子居于江南,其情郎居于江北,这是没有问题的;但西洲与江南、江北的关系是什么呢?一般据诗中“西洲在那边,两桨桥头渡”二句,认为西洲距女子居处不远,或谓即在江南,或谓距江南岸不远而两桨可渡。那么,其与江北便相距甚遥。可是,诗末却说:“南风知我意,吹梦到西洲。

”这两句千古歌颂,正因其涉想新奇,情思无限;它寄托的显然是这位女子对情郎的忖量之情,如果西洲离女子居处不远,“吹梦”又有何须要?其次,正如余冠英先生所说:“这首诗外貌看来像是若干首绝句联接而成,其实是两句一截。” 所谓“两句一截”,正是从诗意着眼的;所谓“续续相生,连跗接萼”,正说明整首诗诗意的完整、统一而十全十美。

以“两句一截”的形式而写“四季相思”,不仅少见,而且很可能会破坏诗意的完整、统一。诗歌所写,乃一位女子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,尤其是她的一连串的行动;这一连串的行动怎么会分到四季写呢?好比,从开门盼郎至出门采莲.从采莲南塘至低首弄莲,这显然是这位女子的一系列连贯的行动,怎么可以疏散到几个月去写呢?现代影视艺术有所谓“蒙太奇”的艺术手法,通过镜头的剪接、组合,可以有较长时间的跨越、衔接而发生连贯的效果。但省略的时间亦必须有效果体现出来,连贯只是效果的连贯,决不行一个一连的行动跨越很长时间。

因此,如果说《西洲曲》写的是“四季相思”,即在现代艺术也是颇难明白的,更况且它是千余年前的作品呢?不外最后一句说“南风知我意,吹梦到西洲”,也可以明白为本诗形貌的是一小我私家的梦乡,这样诗中四季更迭的庞杂意象就不难明白了。07以上两个问题是密切相关的。

诗歌所涉所在不确或明白有误,便难以真正弄清其所涉时间。这两个问题的幽暗不明,便使得整首诗诗意难以连贯,许多解释也就龃龉难合。其实,诗歌的末四句为女子自道向无异议,而“南风知我意,吹梦到西洲”,则明确地显示出西洲即是这位女子的情郎所居之地,它正在江北。

只有如此明白,才气真正确切掌握“南风吹梦”的诗意。范云《闺思》诗有“几回明月夜,飞梦到郎边”句,李白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》诗有“我寄愁心与明月,随风直到夜郎西”句,皆从《西洲曲》化出;他们对“南风吹梦”诗意的明白,正说明西洲只能是情郎所居之地。温庭筠《西洲曲》谓“西洲风色好,遥见武昌楼”。

武昌在长江南岸,既云“遥见”则西洲可能正在江北。而据“出门采红莲。

采莲南塘秋”之句,可知诗中女子距南塘之地不远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说:“钟陵,贞元中又更名,县南有东湖。元和三年,刺史韦丹开南塘斗门以节江水,开陂塘以溉田。

”耿湋《春日洪州即事》亦云:“钟陵春日好,春水满南塘。”可见南塘在钟陵四周,即在今江西南昌四周。因此,诗中女子乃居于南昌四周,其与西洲相去远矣;所谓“南风”、“吹梦”,正以此也。

借用余冠英先生的话说:“‘江北’可不见得近啊!要是近,就不会有这许多梦,许多愁,也就没有这首诗了。”所以西洲正在江北,《西洲曲》所谓“江北”亦正指西洲。

08确定了诗歌所涉所在,则诗意的领悟便较为容易了。首二句“忆梅下西洲,折梅寄江北”,并非写梅落西洲、女子折梅。

“下”者,到也。温庭筠《西洲曲》谓:“悠悠复悠悠,昨日下西洲。

”“下”正是“到”的意思。南朝民歌《那呵滩》亦有:“闻欢下扬州,相送江津湾。”其意甚明。

但“忆梅下西洲”也并非这位女子要到西洲去折梅花,而是说这位女子想到自己所寄梅花可能早已到了西洲,到了情郎的手中。“折梅寄江北”是对“忆梅下西洲”的增补说明,或谓首二句就是一个倒装句。“折梅”是已往所为,“忆梅“才是此时所思。

只有如此明白,方与下文所写季节相合。如上所述,谓此诗为“四季相思”实难讲通,这不仅因为诗意难贯,而且通常所谓诗中讲明季节的辞句,其实否则。如谓“单衫”句表春夏之交或春天,“单衫”岂止春天可穿?“杏子红(黄)”与“鸦雏色”相对而言,所指为“单衫”色彩,亦不讲明季节。

又如谓“日暮伯劳飞”表夏天,更属望文生解。《礼记·月令》诚有“仲夏鵙始鸣”之载,《国风·豳风·七月》亦有“七月鸣鵙”之句,“鵙”即为伯劳;但伯劳“始鸣”与“伯劳飞”井非一回事是显然可见的。因此,《西洲曲》所涉时节决不用“猜”,“采莲南塘秋”已作了明确说明;至于采莲时节又有“莲花过人头”亦并不奇怪,故亦不必再分初秋、中秋和深秋。

所以,秋天即是《西洲曲》的季节配景。“秋露如珠,秋月如圭,明月白露,时光往来;与子之别,思心彷徨”(江淹《别赋》),正是在秋日怀人时节,这位女子想起自己曾寄梅花一事,从而有所盼愿。先说“忆梅下西洲”,尔后增补自己曾经“折梅寄江北”,正讲明心情的迫切和忖量之深重,极为切合此时女子的心态。

实际上,忆及折梅、寄梅之事,只是一个“引子”,是绵绵之思的开始。09诗篇在写了女子想到西洲以后,插叙了一下女子的妆扮及其漂亮的容貌,即“单衫杏子红(黄),双鬓鸦雏色”,这可以说是一种体察入微的心理描绘或陪衬。

原来,“西洲在那边”的交接紧承“折梅寄江北”正合乎逻辑;然而女主人公既想起了情郎,想起了自己曾折梅寄往江北,因而她几多抱有情郎可能归来的希望,下文所谓“开门郎不至”正说明晰这一希望的存在。正因有这个希望,她才在想到了情郎之后,立刻注意到自己的装束和姿容,所谓“女为悦己者容”,要是情郎已站在门外了呢?所以这两句正绝妙地描画出女主入公此时的心理运动,而不只是对其装束的简朴交接。

“西洲在那边?两桨桥头渡”二句,既交接了西洲之位置,亦体现出此女子对其挂怀之情;之所以值得如此魂牵梦绕,正因其为情郎所在地。所谓“两桨桥头渡”,一般释为划两下桨就到了,所距很近。

其实这是误解。南朝民歌的《西曲歌》中有《莫愁乐》二首,其一云:“莫愁在那边?莫愁石城西。艇子打两桨,催送莫愁来。

”所谓“两桨”,指的就是船的两个桨;在《西洲曲》中,借以指船。其意是说,要到西洲去,需要搭船过江,此亦正说明西洲在江北。以上六句所描绘的乃是一个静坐相思的女子的形象,而非正搭船到西洲采梅的女子形象。如此明白,则与下文正好领悟。

10“日暮伯劳飞,风吹乌臼树”,是对女主人公居住情况的形貌。《古微书》说:“博劳好单栖。

”所以,这里的情况形貌也是一种象征,显示了这位女子的孤苦和凄清。“树下即门前,门中露翠钿”,则静坐相思的女子形象方直接出现出来。如上所说,盼愿郎归已在情理之中,而归来又并不是现实;“开门郎不至”就既写了现实的严酷,又暗含了女主人公的希望。

静坐相思无望,便“出门采红莲”,以遣不尽的相思之情。然而,既然带着忖量的心情“出门”,则相思之情注定非但难以去除,反而因采莲而加重。以下对采莲情节的细致描绘,正体现了这种情形。

研究者早已指出,“莲”与“怜”谐音双关,则“青如水”的“莲子”正是女主人公纯洁恋爱的象征,也就难怪其如此爱怜,以至于“置莲怀袖中”了;“莲心彻底红”,可以说是他们之间恋爱的象征。在此情形之下,这位女子盼郎归的心情也就越发迫切,以至于“忆郎郎不至,仰首望飞鸿”了。

诗歌对女主人公翘首以望飞鸿的描绘可谓生动传神,韵味悠长。“望飞鸿”既是一种无可怎样的自然行动,又是一种有目的的盼愿——盼郎不至而盼有信来,所谓“鸿雁传书”。然而信也没有。

以下所谓“鸿飞满西洲”,并非女主人公看到了大雁飞满西洲,而是一种猜度之词。其意是说,时值秋日,“鸿飞应满西洲”,而人皆谓“鸿雁传书”,为何你竟无音信?正是带着这种疑惑的心情,这位女子“望郎上青楼”了。“青楼”,漆成青色的楼,在南朝所指纷歧。曹植《玉人篇》云;“青楼临大路,高门结重关。

”则“青楼”指显贵家之闺阁。《南齐书·东昏侯纪》谓:“世祖兴光楼上施青漆,世谓之青楼。”则“青楼”指帝王所居。

梁诗人刘邈《万山见采桑人诗》有:“倡妾不胜愁,竣事下青楼。”“青楼”便指妓院了。“望郎上青楼”句显示了《西洲曲》带有文人诗的色彩。青楼虽高却仍然望不见,望不见又并不甘愿宁可,便有了“尽日栏杆头”的执着。

所谓“尽日”,乃夸饰之词,是说凝望有时,而非终日伫立。较长时间的扶栏眺望,自然会注意到平常所不注意的事情;所谓“栏杆十二曲,垂手明如玉”,正写出女主人公此时百无聊赖的心境,与上文“单衫”两句恰成鲜明的对照。

“双鬓鸦雏色”还显示着自信和希望,而“垂手明如玉”则体现出愁怅和怨恨,因为此时是空有“垂手明如玉”,尽日望郎郎不归!这种心理运动的描绘是白描式的,甚至“不着一字”,然而又是细致入微的,可谓“尽得风骚”,体现出中国古代诗歌的奇特风姿。“栏杆”二句写女主人公对近景的仔细而又是漠不关心的注意,“卷帘天自高,海水摇空绿”二句则是对眼前远景的视察。余冠英先生说:“以上二句似倒装。

秋夜的一片蓝天像大海。风吹帘动,隔帘见天便觉似海水滉漾。一说内地人有呼江为海者,‘海水’即指江水。”(《汉魏六朝诗选》第三卷)鲁迅先生在小说《白光》中有这样的描绘:“空中青碧倒如一片海……”其境正似“秋夜的一片蓝天像大海”的“海水摇空绿”。

不外.从下文“海水梦悠悠”句看,“海水”似有实指,而不仅仅是一个比喻。与其说“海水”即指江水,勿宁说它指的是湖水。

这不仅因为内地许多湖即名为海,而且上文所引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正指出南塘四周有一“东湖”。11诗歌至此,女主人公盼君君不归,等书书不到,心情陷入无端的愁怅。“海水梦悠悠,君愁我亦愁”,她不仅自己愁思绵绵,而且也想到了情郎同样会愁绪满怀;他们的愁思像蓝天、湖水,无边无际,缱绻不停。此时,便只有在梦中相见的希望了。

“南风知我意,吹梦到西洲”,这是想像,更是希望;这一想像和希望既通情达理,是情之所至、不得否则,又新奇鲜美、生动感人。它是情之所至,那是因为女主人公自“日暮”盼郎,履历了南塘采莲、望郎登楼等一系列运动,至此天色已晚,她必须就寝休息了,盼愿梦中相见是所剩惟一的希望;它涉想新奇,乃是因为她并非如一般所谓自己何等希望能梦见情郎,而是把自己的心事诉诸南风,请南风把自己的梦吹往西洲,带到情郎的身旁。这种蕴藉、细腻、婉转的心情方式,集中而典型地体现出南方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奇特的艺术气势派头。

12综上可见,《西洲曲》乃心系西洲、纪念郎君之作。其所涉所在只有两处,一是郎君所在地西洲,一是女子所在地南塘四周;一在江北,一在江南,且相距甚遥。

其中人物,进场的是女子,幕后的是情郎;全诗既可以看成以第三人称而写女子,亦可视为女子自道,或者其中既有女子自道,亦有以第三人称而作的叙述,但其中没有男子的声音或形貌,则是显然的。本诗的时间,不是写四季,也不是写春夏秋三季或夏秋两季,而就是写秋天;而且其中所写,只是秋日某天下午至天黑这段时间里,女主人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。

所有这些,实际上又可归结为一点,那就是这位女子的相思之情。《西洲曲》可谓中国诗歌史上的“言情之绝唱”。创作配景:《西洲曲》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名篇,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之作。写作时间和配景没有定论,一说是发生于梁代的民歌,收入其时乐府诗集,另一说是江淹所作,为徐陵《玉台新咏》所纪录。

另有一说在明清人编写的古诗选本里,又或作“晋辞”,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。但此诗详细在何时发生,又出自何人之手,千百年来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说明,扑朔迷离中一直难以形成定论。


本文关键词:开云体云app

本文来源:开云体云app-www.sweetlouscbd.com

【返回列表页】
地址:福建省南平市崇义县攀路大楼95号    电话:400-123-4657    传真:+86-123-4567
Copyright © 2006-2023 www.sweetlouscbd.com. 开云体云app科技 版权所有     ICP备91076622号-3